从边缘到中心:全球女建筑师的非典型建筑实践如何重构行业未来
时间 : 2025年3月29日 12:34浏览 :
来源 :
设计能资讯中心
编辑 : 小能
传统建筑界对女性从业者的讨论常陷入“突破玻璃天花板”的叙事,而当下全球女建筑师正以非典型建筑实践重构行业价值体系——她们将设计从“构筑空间”转向“疗愈社会”,用本土材料对抗全球化浪潮,以技术伦理挑战资本逻辑。这种实践不仅关乎性别平权,更是一场颠覆建筑学范式的深层革命。
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在2024年学术年会
核心领域与先锋案例
1. 医疗建筑:以空间疗愈重塑公共福祉
张琬婧(NBBJ纽约)在麻州总医院Ragon大楼设计中,通过模块化病房布局缩短医患动线,并引入自然光疗愈系统。其主导的费城儿童医院项目,利用VR技术模拟患儿视角,将恐惧元素转化为星空顶棚等安抚性设计。
张琬婧在工作中制作建筑模型
芬兰团队Hollmén-Reuter-Sandman在卢旺达建造的妇幼保健中心,采用当地火山岩与竹结构,使建造成本降低60%,同时提升社区归属感。

芬兰三人组——赛亚·霍尔梅(Saija Hollmén)、珍妮·罗伊特(Jenni Reuter)、海伦娜·桑德曼(Helena Sandman)
2. 人道主义设计:让边缘群体成为共建者
孟加拉建筑师苏海利·法扎娜在杰奈达市沿河社区项目中,邀请当地妇女参与夯土厕所与洗衣台设计,将基础设施转化为女性赋权载体。她坚持“建筑师应作为隐形推动者”,而非空间权威。

孟加拉国建筑师苏海利·法扎娜(Suhailey Farzana)(左)
尼日利亚玛丽亚姆·卡马拉将废弃清真寺改造为丹达吉村图书馆,保留原有土墙的同时嵌入光伏玻璃穹顶,使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形成共生。
3. 材料革命:本土智慧对抗全球化范式
乌兹别克斯坦的塔赫米娜·图尔迪亚列娃在塔什干反腐机构建筑改造中,复活13世纪“蓝陶”镶嵌工艺,用破碎瓷片拼贴出象征透明的立面图案。
中国建筑师戚山山(STUDIO QI)在云南高山美术馆项目中,研发竹筋混凝土替代钢筋,既降低碳排放又解决高海拔锈蚀问题。
中国建筑师戚山山
4. 技术伦理:AI时代的批判性实践
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在2024年学术年会上发起《人工智能设计伦理宣言》,呼吁警惕算法对空间多样性的扼杀。李亦农团队开发的“AIGC辅助设计平台”,设置文化敏感性筛查模块,避免生成侵蚀地域特色的方案。
扎哈·哈迪德事务所新生代主创舒马·巴纳吉,在迪拜未来博物馆项目中公开算法训练数据集,抵制封闭式技术黑箱。
三、行业变革的三大支点
1. 价值重构:从追求地标效应转向解决公共卫生、能源贫困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2024年RIBA获奖项目中78%的女性主导作品涉及社会议题。
2. 方法论颠覆:引入人类学田野调查(如张琬婧的患儿行为追踪)、开放式参与式设计(如法扎娜的社区工作坊),打破精英化设计流程。
3. 技术民主化:女建筑师更倾向于开源共享技术工具,如戚山山团队将竹筋混凝土专利向发展中国家免费授权。
四、争议与挑战
资源博弈:非营利性项目占比过高导致女性事务所盈利能力弱于同行,2024年全球百强建筑公司中女性掌舵者仅占19%。
文化冲突:乌兹别克斯坦科学城项目中,图尔迪亚列娃因在政府建筑中使用非对称结构遭遇传统势力阻挠,最终以数据证明其抗震优势才获通过。
当玛丽亚姆·卡马拉在TED演讲中宣称“我们不是女性建筑师,而是新建筑文明的开拓者”时,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趋势——性别视角正在催化建筑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终极目标,或许是将“她力量”消解于更具包容性的行业生态中,让所有建筑师都能自由选择成为“非典型实践者”。
本站帮助设计师寻找和对接各类设计资源, 发表设计产业的各类资讯
联系电话/微信:13692222744 投稿邮箱:92859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