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钢英国双展:以东方智慧重构未来建筑叙事
时间 : 2025年3月31日 12:37浏览 :
来源 :
设计能资讯中心
编辑 : 小能
当北京冬奥会的延庆赛区模型首次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的展厅中亮相时,它们不仅是中国冰雪场馆的技术结晶,更成为一场关于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对话起点。3 月 26 日至 27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双奥场馆设计师李兴钢的两场建筑展在伦敦与剑桥同步启幕,以 "胜景几何" 与 "延庆奥园 2062" 为双主题,将中国传统空间哲学与当代建筑实践推向国际视野的聚光灯下。
从 "生境建筑" 到技术诗学
在 RIBA 总部的 "胜景几何" 展中,策展人鲁安东以 "人居、秩序、尺度、密度、废墟、山林" 六个关键词串联起李兴钢的创作脉络。这位曾参与 "鸟巢" 设计并主持延庆赛区 "雪游龙"" 雪飞燕 "建设的建筑师,通过 12 件作品展现了其" 生境建筑 "理念 —— 一种将自然生态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设计哲学。正如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执行会长贝琳达・艾尔拉姆 - 莫布雷所言:" 这些作品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共生关系的诗意诠释。"
展览特别呈现了延庆冬奥场馆的工作模型,这些曾在山地间实现 "零干扰生态设计" 的建筑,如今以微观尺度重现了中国建筑师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平衡竞技需求与生态保护。伦敦大学学院教授默里・弗雷泽指出:"李兴钢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 ' 天人合一 ' 思想正在通过现代技术获得新生。"
剑桥对话:2062 年的未来想象
在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的平行展 "延庆奥园 2062:技术与诗意的链接" 中,李兴钢团队进一步展开对未来建筑的想象。通过 "弹性结构"" 低碳材料 ""智能运维" 等模块,展览勾勒出 2062 年的冬奥场馆如何通过技术迭代实现可持续再生。这种将时间维度纳入建筑设计的思考方式,与达尔文学院的科学精神形成微妙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两场展览均设置了 "废墟" 主题展区。从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到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实践,李兴钢通过对历史遗存的当代转译,提出了 "废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的建筑伦理。这种对文化基因的尊重与创新,恰好回应了英国建筑界对历史与现代关系的长期探讨。
中英建筑界的双向镜鉴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王起在开幕式上强调:"此次展览是中英建筑界对话的新起点。" 事实上,李兴钢的设计实践与英国建筑传统存在着深层共鸣。从 RIBA 推崇的 "场所精神" 到剑桥学派的生态理念,东方智慧与西方经验在技术伦理层面找到了对话基础。正如英国皇家艺术学会执行会长所言:"在气候危机面前,中国建筑师的实践为全球提供了重要参考。"
两场展览期间,来自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学术机构的专家与中国建筑师展开多场研讨。议题从数字技术对传统工艺的影响,到乡村振兴中的建筑角色,展现了建筑作为跨文化语言的强大生命力。这种学术互动不仅推动了具体项目的合作可能,更在深层价值层面增进了东西方对建筑本质的理解。
当伦敦的观众驻足于 "雪游龙" 的模型前,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冬奥的辉煌记忆,更是一个文明对未来的思考与担当。李兴钢的双展正在创造这样的时刻:让建筑超越物理空间的范畴,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这种纽带,恰是人类文明在不确定时代最珍贵的共识。
本站帮助设计师寻找和对接各类设计资源, 发表设计产业的各类资讯
联系电话/微信:13692222744 投稿邮箱:92859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