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中国唯一入选《纽约时报》“二战以来最重要的25个建筑”

──由王澍、陆文宇设计,确立世界现代建筑设计地位

时间: 2022年3月17日 04:35  浏览 :
提起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出自获得2012年“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师王澍之手,曾上榜过英国《卫报》评选的“21世纪全球最佳的25座建筑”。

01

8月2日,《纽约时报》杂志公布了“二战以来最重要的25个建筑”评选结果,其中入选的就有由王澍、陆文宇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本次入选的唯一中国建筑和建筑师。

1

本次入选的建筑包括勒·柯布西耶的拉图雷特修道院,密斯·凡·德罗的范斯沃斯住宅,阿尔瓦·阿尔托的珊纳特塞罗市政厅,路易斯•康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路易斯·巴拉甘的巴拉甘自宅,莉娜•博•巴尔迪的圣保罗庞培亚文化中心,佐伦·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的蓬皮杜中心,约翰·伍重的悉尼歌剧院等世界现当代建筑最重要的建筑师作品。

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

“每一次,我都不只是做一组建筑,每一次,我都是在建造一个世界。“世界”这个词拓展了“建筑”的活动范围,它是“营造”的对象,是关于每一块场地的组构。并不只是房屋与其邻近的周边是属于建筑学的,而是所框入的范围都属于这个“营造”活动。在这里,边界的两边,围合的内外,是最直接的玩味对象。”

——王澍 《造房子》

3


王澍和陆文宇(业余建筑工作室),负责从总体规划到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全部工作。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是由十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于2001年设计,2004年建成;象山南侧是校园的二期工程,由十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于2004年设计,2007年建成。

35-1Q031113Q2291
象山校区平面图


2007年,摄影师Iwan Baan记录了竣工后的校园,2021年,摄影师赵赛使用原焦段镜头拍摄了同场景的校园照片,十几年的时间中,绿植覆盖和遮挡,建筑有了自己的生命。


7

8

4


在选址上,王澍等人放弃了政府规划的地势平坦、交通便捷的地段,而是选择依山傍水的象山。王澍更看重山水环境——“依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比建筑更重要”。基于这样的选址,给建筑师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9
象山校区区位图


王澍曾称自己为“17世纪的文人”,17世纪是江南私家园林兴建的高潮时期,王澍藉此抒发自己的文人情怀。


10

校园的设计特别注意了穿越山水、建筑的漫游环路,为此专门设计了环山沿河的开放艺术走廊,以林木花草为主体,间杂小型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群、室外雕塑及环境艺术作品。


11

12

13

象山一期出于对“园”的关注———路径的曲折多变、建筑的看与被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园精神, 整体营造出中国传统园林的氛围。

二期的关注点则深化为“路径”———对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曲折尽致”进行现代诠释。观者“游走”于建筑内部、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自然之间, 或萌生对空间的好奇, 或引起对传统尺度的回忆。


14

6

设计风格、材料与尺度大胆的结合,既不是对现代建造方法的绝对崇拜,也不是对过去传统建造形式的过度夸耀,而是将现代建造方法融入到中国传统建筑,让两者之间有效调和,并建立两者之间的重要对话。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种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


15

16

17

18

此次评选,不仅考虑到建筑类型、美学、民族、社会等方面,同时也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入选,不仅确立了王澍、陆文宇两位建筑师在世界当代建筑设计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在世界当代建筑设计地位的重新确立发挥了巨大作用!

(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二维码

为这个奖
投上一票

0

报奖请先 登录|注册

与我们联系

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的内容并不反映设第榜之意见及观点,如部分内容因用户自由发表或误传侵犯了权利人的著作权,请及时联系本站。